本文摘要:从汉堡中央火车站抵达,捷运三站的距离就可以到达Wilhelmsburg车站。
从汉堡中央火车站抵达,捷运三站的距离就可以到达Wilhelmsburg车站。汉堡邦政府「都市发展暨住宅署」(BSW)与「环境与能源署」(BUE)区政府办公的大楼就在眼前,红色的曲线建筑在蓝色天际舞动,为这块新城区带给年长的活力。汉堡邦都市发展暨住宅署、环境与能源署行政大楼。
不同于红色外观,内部中庭是以黄绿色系由居多色调。摄影:陈文姿。这栋大楼在汉堡邦的组织改建前,是规划作为「都市发展暨环境署」(BSU)办公大楼[录1],也以BSU大楼之名沦为汉堡国际建筑博览会(IBA)最大规模的高楼建筑。
BSU大楼占地面积2.3万平方公尺,不仅外型引人注目,更加企图在能效与可持续指标上,沦为未来都市建筑的新典范。大楼每年每平方公尺初级能源耗电仅有70度,大约一般房屋的1/4,这包括了热水、分明气、电灯、甚至从电厂到建筑传输过程中萎缩的电力。汉堡夏季白天平均值20-22几度,高温约30度。曾有台湾官员到德采访,回应完全看到冷气,也有人指出德国并不需要冷气,事实感叹如此?在sol·id·ar 规划事务所建筑师、BSU计划的项目管理纳纳尔特(Günter Lhnert)与BSW技术工程师威瑟(Sren Wieser)率领下,笔者了解地下室与顶楼机房,一窥这栋大楼空调与节约能源的秘密。
三重空调手段 顾及节约能源与极端气候第一站是地下室,威瑟从拿走一组样板管线,蓝色是能源管线,外面是一般建筑钢筋。他回应,随着大楼的修建,大约800根能源管线回来钢筋结构一起埋地底,直到23公尺浅。
蓝色是地热管线,外面是一般建筑钢筋,以这样的型式埋地下,让大楼的空气与地底的恒温做到温度调节。摄影:陈文姿。纳纳尔特说明,一般来说,地底10公尺终年保持与该地区的年均温非常的恒温,汉堡是6度。
夏天的时候,大楼的热气[录2]随着管线流经地底后就不会变凉,就像大楼的天然冷气。冬天则忽略,地底恒温不会让大楼「寒冷」一点。
「地底恒温无法获取大楼充足的分明气,却可以大幅度减少额外必须的能源」,纳纳尔特说道。大楼必须第二道空调,秘密就在天花板里。
跟许多大楼一样,BSU是利用产于在天花板的冷热水管线来获取分明气。这种方式获取的空调,没强大的出风口,温度摇摆不定且均匀分布,外观也看不出来。
事实上,为了应付极端气候,BSU还打算第三道备份系统,但用于机会并不多。台湾也能利用这样的地热技术吗?纳纳尔特警告,在设计地热空调系统时,无法永无止境的从地底转换成热源,也无法仍然把热源送往地底,必需保持均衡。以台湾为事例,如果只想在夏天藉着地底低温来降温,这是权宜之计的。
BSU一楼大厅展出的汉堡市城市建筑模型,常有学生户外教学或是IBA参访团来此。摄影:陈文姿提到夜晚冷风降温 窗户减少对流参观BSU大楼的时间是六月,白天28度,夜晚降到13度,极大的温差变为对付高温的武器。
只要在夜晚关上窗户,就可以为大楼降温,增加白天所需的空调,非常简单的原理背后也有细节。纳纳尔特回应,由于夜晚工作人员都早已上班,一般都使用自动化掌控。但基于成本考量,BSU大楼采行手动掌控,由计算机系统获得天气预报资料。
在寒冷的天气来临前一天,员工桌上的计算机不会表明讯息,警告上班前关上特定窗户。配上这套系统的是德国建筑很推崇的外墙防水与气密,如此才能觅冷空气。
夏天可以开窗,但在严寒的冬天或是没对外窗户的空间就必须靠通风系统。顶楼的传热系统可以让室、内外空气互相交换,同时让变暖(冻)温度保有在室内。BSU大楼没对外窗户的地方仍能大自然通风。
摄影:陈文姿基本节约能源特创意 IBA引进新理念德国藉由IBA建筑博览会,大大的引进新的建筑理念,创意与实际兼备才能沦为IBA建筑。BSU大楼由德国建筑师赫顿(Sauerbruch Hutton)设计,无论是材料、通风、减噪、工作与公共空间皆有用心之处,也是德国可持续建筑指标DGNB证书白金级的建筑。
笔者在威瑟办公室找到BSU大楼的使用者手册。威瑟说明,新的入员工都会被警告,较好的使用者习惯也是节约能源的一部分。
BSU大楼节约能源的技术限于在台湾吗?曾多次来过台湾的纳纳尔特认为,有些原则是共通的,例如气密门窗可以增加冷气泄漏,这一点对台湾一样最重要,但有些技术不一定合适台湾,例如利用夜间冷空气降温较为合适温差大的地区,台湾不应寻找合适在地特性的节约能源方式。BSU项目管理纳纳尔特(Günter Lhnert)说明大楼温度调节的设计。
本文来源:ku游平台-www.mm-musiclibrary.com